2012-2013年度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对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期间发生的儿童保护事件、政策等进行了系统梳理,经过未成年人保护专家评选,列出了十件最具有影响力、能够体现中国儿童保护工作发展需求和趋势的事件以及政策。希望通过本年度的十大事件评选,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对儿童权利保护意识的加强和关注。
1、温岭女教师虐童事件掀起反对针对儿童暴力的呼声
2012年10月24日,网友微博里的一张照片引起了网民的注意。照片中,女老师微笑的用手揪起一名男童的耳朵,男童疼的哇哇大哭。后经警方查证,图片中的女老师是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老师颜艳红。事件发生后,网友在颜艳红的QQ空间中发现了还有其他虐待儿童的照片,其中有两张将幼童嘴用宽胶带封住的照片,还有三张将幼童扔进垃圾桶的照片,另有多张幼童互相亲吻、幼童跳舞时被脱掉裤子的照片。事发后,颜艳红被当地公安分局以寻衅滋事被刑事拘留,之后未予批准逮捕。
点评:生活中针对儿童暴力案件频繁发生,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统计,仅2012年1月至10月期间,媒体就报道了将近50件学校幼儿园发生的体罚、变相体罚、猥亵以及强奸学生的暴力事件。实际上媒体报道的案件仅仅是伤害程度比较严重或者影响比较恶劣的案件,还有很多案件成为了隐形案件。而遗憾的是,即使是这一幕幕被报道出来的惨剧仍未推动制度的及时完善。
该案件暴露出的另一个焦点是我国刑法中并没有合适的罪名能够追究实施虐待教师的刑事责任,这也是其因为“寻衅滋事”被提起批捕后未予批准的原因。由于当前法律规定的虐待罪主体只限于家庭成员,在不构成轻伤的情况下,也不能追究其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但由于虐待的对象是儿童,造成的伤害后果往往难以衡量,对于如此恶劣的行为理应让施暴者感受到法律的震慑和威严。因此建议扩大刑法规定的虐待罪的主体范围,将教师以及其他照料者实施的严重虐待行为纳入刑法调整对象。
2、贵州毕节五男童垃圾箱取暖身亡事件暴露流浪儿童救助执法漏洞
2012年11月16日清晨,贵州毕节的五名男孩被发现死在了垃圾箱中。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12岁。五个孩子均家境贫寒,有的父母外出务工,其中4个已经辍学,事发当前已经流浪多日。流浪期间,他们经常穿着单衣,围在市区餐馆门外的火炉旁烤火,晚上住在当地电视塔下、地下通道或街道废弃的封闭空间里。五个男孩死亡前一天,毕节最低气温6℃,夜里曾下“毛毛雨”。5个孩子为了取暖,在垃圾箱中生火取暖,后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点评:2011年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实行更加主动积极的救助,强化流浪未成年人源头预防和治理。同时,中央下拨了专项资金开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但是在贵州毕节事件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地救助机构积极救助的措施,也没有看到从源头预防的成效。如果源头问题的解决需要过程,而主动临时救助的积极提供也许能够避免这起案件的发生。
流浪未成年人是困境未成年人中的重要部分,政府已经意识到并开始探索采取体系化的措施解决其流浪问题。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治标,从监护的源头采取措施,确保未成年人能够真正回归家庭,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监护条件才能治本。对于当前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一方面我们呼吁严格执行现有的政策和制度,及时主动有效的对未成年人提供救助,避免其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也应从整体制度完善角度探索如何有效预防和避免未成年人流浪。
3、兰考火灾事件要求加快完善儿童福利制度
袁厉害是河南省兰考县的一名村妇,她从1987年收养第一名兔唇男婴开始,20多年来已经收养了一百多名弃婴,其中很多弃婴都有残疾。袁厉害在当地以收养弃婴和孤儿出名,她也被网友称为“爱心妈妈”。2013年1月4日,袁厉害及其收养的儿童所在居民楼发生火灾事故,导致其收养的孩子中有7人不幸丧生。火灾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部门称袁厉害为非法收养,其收养的孩子被政府接走统一进行安置。
点评:实际上,对于弃婴和孤儿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应当由政府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但这些孩子并没有在被发现的第一时间由政府收留抚养,而仅仅是依靠袁厉害的个人力量来承担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这体现了当地政府的失职。对重大的儿童伤害事件,应当建立切实的责任追究机制,让一些儿童保护意识不强的部门真正认识到保护儿童的责任重大,推动其履行对儿童应当承担的职责。
该事件反映了完善儿童福利制度的必要和紧迫性,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儿童福利制度,但是一些重大儿童伤害事件体现了现有儿童福利制度的漏洞,例如我国对于弃婴缺乏统一的查找程序,弃婴的身份认定存在困难,这直接影响对弃婴监护主体的确定以及职责承担等问题。因此,我们呼吁进一步加快完善儿童福利制度,促使政府积极更加有效的承担其对儿童尤其是困境儿童的保护职责。
4、贵州虐童案反映建立应对儿童遭受家庭暴力机制的紧迫性
贵州金沙县石场乡构皮村的11岁女孩小丽,在长达五年多时间里,被亲生父亲用开水烫头、鱼线缝嘴、跪碎玻璃、针扎手指……,小丽全身伤痕累累,裸露的头皮没有一块好肉。长期的虐待也已经导致其精神恍惚。虽然村民曾经告诫过其父母,但是没有用,村民也认为是其“家务事”不再多管。直到2013年5月8日,路过该村的一位路人看见这个女孩,愤慨的向警方报案,女孩才被当地安排进入医院救治。警察之后控制其父亲,将根据案件进展情况对其惩处。据报道当地乡政府对女孩的后续安置计划是女孩出院后和年迈的奶奶生活。
点评:中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虐童已经不仅仅是家务事,而是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对于监护人虐待儿童案件,只有采取制度性的应对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儿童免受伤害。全国人大已经将“反家庭暴力立法”列入了2013年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我们希望能够加快立法进程,早日为儿童撑起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保护伞。
对于严重的监护人虐待案件,我们呼吁当地政府部门主动承担其职责,帮助未成年人提出撤销监护人资格的申请,司法机关应当依法撤销监护人资格,政府承担其对孩子的监护职责,对孩子及时安置。只有政府和司法相互配合衔接,主动承担其应有的职责,加强法律对施虐父母的严惩,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才能有效解决此类案件,也才能为受害未成年人找到安全的归宿。
5、“海南小学校长带小学生开房事件”要求为孩子扭转容易受伤的社会风气
2013年5月8日下午,海南省万宁市后朗小学教师发现2个班的几名女生缺席上课,通知家长寻找,并于9日上午报警。警方接到报案后,通过技术手段在海口找到其中4名女生,在万宁后酒店找到正在休息的两名女生。据酒店视频显示,4名女生在万宁市第二小学校长陈某的带领下在万宁绿春园大酒店开了两间房,另外2名女生则和万宁市一政府单位职员冯某在万宁长丰镇马坡大洲岛度假山庄居住了两夜。2013年5月14日,陈某和冯某因涉嫌猥亵儿童罪被提请审查批捕。
点评:这起事件反应的最主要问题是当地孩子成长环境的恶劣和社会风气的败坏。校长和政府职员由未成年人保护者的角色变成了直接侵害者,不仅体现了他们道德水平的极其低下,也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实际上在2012年6月道2013年年度不止发生过一起类似案件,例如2012年浙江永清一中学副校长以检查为名夜闯女生宿舍,对寄宿女生强行乱摸,被免职并以猥亵儿童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又如,2012年7月,湖南某中学校长猥亵女生,被行政拘留十日后,又被调往另一初级中学。
在海南事件中,应当严格依法彻查此事件,针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者严格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对那些对未成年人实施侵害的人尤其是公职人员,必须依法严惩,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扭转社会风气,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全和健康的环境。如果不能彻底改变孩子生活的恶劣环境,那么将有更多的孩子会受到伤害。
6、“长春3.04被盗车婴儿被害案”牵动全社会儿童保护的神经
2013年3月4日,长春市西环城路与隆化路交会处约两个月大的男婴被父母独自留在车内。在父母离开期间,周喜均将该车盗走。车辆被盗后,长春市出动大批警力搜寻,网络上寻找婴儿的微博被无数次转发,事件得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在孩子失踪约36个小时后,周喜军到公安机关自首,随后交代了自己将男婴掐死埋在了路边雪中的恶行。全社会默默为被害男婴祈祷,并引发了关于儿童保护的大讨论。
点评:对待儿童的态度能够直接体现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对未来的重视程度。在男婴失踪的大约36个小时时间内,全社会都在关注这件事情。这也体现了整个社会儿童保护意识的加强。但是另一方面当残忍的凶犯向幼小的孩子伸出了罪恶之手时,也提醒着我们儿童权利保护意识提升仍然任重道远。这起案件中反映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父母的监护职责履行问题。将只有两个月大的婴儿独自留在车内既不符合常理,更是监护人没有认真履行监护职责的体现。因此,我们呼吁所有的未成年人的父母认真充分履行监护职责,做合格的父母,让孩子远离伤害,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
7、湖北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再次聚焦儿童安全
2013年2月27日早晨,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一起因拥挤引起的踩踏事件,导致4名学生死亡,11名学生受伤。事故发生的原因为学校新宿舍楼正在建设中,一栋四层楼的综合楼被改造为临时学生宿舍楼,早晨学生从宿舍出去锻炼时,值班老师没有及时打开铁门,急于出门的学生们下楼时相互拥挤,将铁栅栏门挤开,之后发生踩踏事故。
点评:如果能够对校园安全予以充分重视,老师及时充分履行职责,有些校园伤害事故是能够有效避免的。校园安全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被强调多遍,但是重大的校园伤害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仔细分析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总是能从中发现一些不该犯的错误。实际上,除了校园内的伤害事故,一些儿童在家庭中也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在此,我们再次呼吁关注儿童安全,将孩子的生命和安全放在首位,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老师和监护人采取措施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成长。
8、国务院发布《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13-2020)》
2013年3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13-2020)》。反拐行动计划要求加强整治 “买方市场”,加大对使用童工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控制学生辍学、健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机制,提高流动留守儿童的反拐能力。《计划》要求严格落实侦办拐卖儿童案件责任制,严格执行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认真开展来历不明儿童摸排工作,制定符合拐卖人口犯罪特点和与受害人心理、生理相适应的案件调查程序。《计划》提出加强被拐卖受害人的救助、安置、康复和回归社会工作,确保被解救的适龄儿童入学、回归学校和适应新的生活,为不能或不愿回原住地的16岁以上被拐卖受害人提供适宜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并帮助其在异地就业等措施。
点评:近些年来,我国的反拐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13-2020)》的出台,将为我国反拐工作的深化和完善提供具体的指导。反拐行动计划(2013-2020)的出台,其具体内容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进一步体现了儿童保护的视角,不管是从犯罪预防、源头治理还是受害救助安置角度都体现了对儿童需求的考虑,尤其是提出建立与受害人心理、生理相适应的案件调查程序;第二,延伸深化了预防和后续安置救助工作,计划充分体现了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被拐卖,例如保障儿童接受教育、打击使用童工行为,针对容易被拐儿童群体如流动、留守儿童提出提高反拐能力;第三,加强了对儿童拐卖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严格落实侦办拐卖儿童案件责任制,严格执行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认真开展来历不明儿童摸排工作等。
9、民政部着手推动《儿童福利条例》的出台
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儿童福利条例》。民政部于2013年4月24日就《儿童福利条例》的框架组织了专家论证研讨会。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表示,当前我国儿童福利领域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数量较多,但规范之间的衔接及资源整合不够,对困境儿童的保障缺乏系统安排,且已有法律法规多为原则性规定,缺乏程序性规定,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不强,亟须通过制定专门的儿童福利法规,整合与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民政部旨在通过推动立法解决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领域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维护广大儿童、特别是困境儿童的基本权益。
点评:《儿童福利条例》的着手起草表明我国政府将儿童福利制度的构建列入了法制化的进程,并通过法律固定儿童福利发展的成果,解决儿童福利领域的问题,指明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将填补我国儿童福利领域立法的空白,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儿童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遭受侵害的案件时有发生,例如贵州毕节流浪儿童垃圾箱中取暖身亡事件、河南兰考火灾事件、贵州父亲虐童事件等,这些事件反映了政府在儿童保护领域的干预方面仍然有所空白,困境儿童的保护机制仍然不健全。我们期待《儿童福利条例》能够的出台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实际中儿童保护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规定能够为困境儿童保护提供全面保护,政府部门在儿童福利工作中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在实际执法层面发挥有效作用。
10、国务院就《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
2013年2月27日,国务院公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的制定是为了符合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义务教育法》等上位法律以及我国签署的《残疾人权利公约》的要求,针对残疾人教育发展比较薄弱以及残疾学生入学难、残疾人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以《残疾人教育条例》的现有条文为基础,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根据实践的发展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突出了理念更新、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
点评:《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体现了在保障残疾人尤其是残疾儿童受教育方面的重要进步。送审稿将保障的残疾人群体范围扩大,由传统的视力、听力和言语残疾和智力残疾,实践扩展到脑瘫、孤独症、自闭症、多重残疾等残疾类型。这将比较常见的脑瘫、孤独症等儿童的教育纳入了法规保障范围。送审稿突出了融合教育的理念,既符合残疾儿童的利益,也体现了《残疾人权利公约》的要求,特别提出了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突出解决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存在的困难,尤其重要的是规定了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康复,明确了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的义务。
本年度评选的未成年人保护事件,既有法律政策完善方面的好信息,但是更多的是典型案件和事例暴露出的儿童保护领域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是近三年未成年人保护事件中评选已经强调的问题,但是遗憾的是,有些问题仍未得到制度性的解决,有的问题则暴露了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的复杂化,例如困境未成年人面临的多重问题。六一在即,我们希望通过一年一度的未成年人保护事件评选发布,引起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持续关注,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和工作的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