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院首发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白皮书

  正义网北京5月27日电(见习记者何青 通讯员赵岩 刘靖靖)北京市高级法院于今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2013年度北京市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白皮书。白皮书分为五个部分,内附图表、数据和案例等详实的材料,涵盖了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机构建设、案件审理、特色工作机制,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及预防违法犯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内容。

  据悉,将未成年人刑事、民事等综合审判工作情况以白皮书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在全国高级法院中尚属首例。

  判处未成年罪犯人数呈下降趋势

  北京高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赵德云介绍,2013年全市少年法庭审理一审、二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1097件,判处未成年罪犯1053人,同比下降14.9%,占判处罪犯总人数的3.6%。其中,不满16周岁的79人,占未成年罪犯总数的7.5%。总体上看,五年来,全市少年法庭判处的未成年罪犯人数呈下降趋势。

  在2013年判处的未成年罪犯中,在校生犯罪率达21.6%,仅次于农民身份的未成年犯罪群体。自2009年至今,学生犯罪率已连续五年超过未成年无业人员犯罪率。抽样显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犯罪情况最为突出,约占67%。

  此外,2013年,全市未成年罪犯“四高”特征依然明显。一是男性犯罪比例高,占全部未成年罪犯的92.6%;二是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比例高,92.5%的未成年罪犯处于16-18岁之间;三是低文化水平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较高,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未成年罪犯占全部未成年罪犯的77.4%;四是非京籍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较高,占65.3%。

  未成年人性侵案件 八成被害人年龄不满14岁

  据介绍,2013年,全市少年法庭共审理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刑事案件346件,占全部涉少刑事案件总数的31.9%。其中,侵害未成年人性权益的案件93件,占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刑事案件总数的26.9%。

  统计显示,侵害未成年人性权益刑事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14岁以下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比例较高,约占80%;二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易遭受性侵害;三是加害人与被害人相识程度高,常利用师生、老乡、邻里等关系,接近被害人实施作案;四是犯罪手段比较隐蔽,多采用哄骗、恫吓、威胁等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精神控制。

  校园侵权案件数量上升

  2013年,全市少年法庭共审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抚养纠纷、监护权纠纷、探望权纠纷和侵权责任纠纷等民事案件1734件。

  统计显示,涉少民事案件类型相对集中,以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为主,共774件,占全市少年法庭一审涉少民事案件的61.5%。案由主要集中于抚养费纠纷、变更抚养关系纠纷、探望权纠纷、涉及未成年人继承权的继承纠纷等。

  此外,2007年至2013年,全市少年法庭共审理校园侵权案件419件,事故共造成440名未成年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300余万元。从案件数量年度分布看,年发案量从2011年的34件上升至2013年的78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统计显示,小学、初中阶段最易发生校园侵权案件。其中,课间休息和体育课是高发时间段,发案数累计占全部校园侵权案件数的70.3%。

  建议开设家长课堂 推动相关立法出台

  白皮书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三个层面分析认为,在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及违法犯罪预防工作中,仍存在12个方面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白皮书建议,建议相关组织开设“家长课堂”,设立家庭监护能力与资格评估机构,对家庭教育制度进行研究和探索,推动相关立法出台。

  同时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意识和法制教育工作,学校与有关社会管理部门建立联系机制,定期排查不稳定因素,教育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结合学生天性及特点开展安全教育,加强校舍、体育设施、教具的维护和检修,增强学生、教师的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创新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

  此外,还要强化未成年人用工管理,加大对特殊文化娱乐服务场所接纳未成年人的规制力度,加强媒体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法律意识,探索建立防止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强制报告”制度,将外来流动未成年人纳入信息监管、早期干预和帮扶安置范围。http://news.jcrb.com/jxsw/201405/t20140527_1399680.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