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与福利制度”会议综述
2011年11月25日,北京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北京市律协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了“未成年人保护与福利制度”会议。北京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佟丽华会长,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委办公室副主任袁芳,副会长、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刘桂明,秘书长、团市委权益部部长莫伟刚,北京律协未成年人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雪梅参加了会议,会议还特别邀请了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会长姚建龙、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全国妇联权益部信访处副处长郭晔、中国儿童福利与收养中心国内收养部主任冀钢、 副主任张惠杰、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救助管理处杨洋、以及一对双胞胎“脑瘫”儿童的母亲任菲莉参加会议并发言。参加会议的还有北京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北京市律协未成年人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一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召开具有特殊的社会背景。2011年2月,温家宝总理表达了对流浪乞讨儿童的深切关注;国务院和民政部分别出台了相应措施,加强对困境儿童的保护;“随手街拍乞讨儿童”微博等行动的发起,也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儿童权利和儿童福利保障的关注;我国建立系统的儿童福利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我国儿童福利领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专门的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严重的未成年人遭受虐待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也是我国构建未成年人福利制度应当解决的问题。
为了加强对未成年福利研究成果的分享,共同探讨儿童福利制度构建过程中的问题,会议围绕七个议题展开。首先由北京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会长佟丽华介绍了当前正在进行的未成年人保障法律政策改革,他从目前正在进行修订的刑事与民事诉讼两部程序法,包括现在正在推进的儿童福利、儿童救助制度改革,呼吁与会人士抓住契机,通过各种渠道引起立法机关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从而更好的推进中国儿童法律制度的完善。
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学研究会会长姚建龙介绍了上海未成年人福利制度的发展与沿革,同时还介绍了少年司法与福利保障。姚教授从解放前上海儿童保护机构谈到目前的流浪儿童救助与临时看护中心,姚教授认为儿童的最终监护人是国家而不是父母,儿童福利离不开民间力量的广泛介入,更重要的是儿童福利的存在,需要有一个代表儿童福利说话的机构。在谈到少年司法与福利保障时,姚教授认为缺少了福利的支撑,少年司法将不得已进行严罚,而这与少年司法的理念是相悖的。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环球法律评论编辑部主任王雪梅介绍了云南省儿童福利状况调研项目,该项目调研了云南一些地区的儿童医疗保障、教育以及家庭福利存在的问题,指出儿童福利对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介绍了公安机关近些年来开展的儿童保护工作,针对近年来拐卖泛滥的趋势,2009年公安部开展了打拐专项行动,从调整案件管辖、建立儿童拐卖案件责任制、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建立全国儿童打拐的DNA信息库、利用微博收集打拐线索等方式有力打击了拐卖儿童犯罪,效果明显。陈主任还介绍了被拐儿童安置、心理康复、对买主追责、解救街头乞讨儿童等与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相配套的问题。全国妇联权益部信访处副处长郭晔从妇联维权视角介绍了儿童保护与福利制度对儿童维权的作用与影响,她从妇联工作角度出发介绍了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制定、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环境、组建志愿者队伍等已经开展的儿童保护工作,指出了儿童维权过程中存在的性侵害、拐卖、家庭暴力等难点问题,同时提出了完善儿童福利制度的建议。家长代表、国防科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会计师任菲莉女士从自身经历角度和家庭视角介绍了弱势儿童的福利保障,提出要借鉴国外弱势儿童的福利经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平等的得到康复、教育和护理福利保障。
中国儿童福利与收养中心国内收养部主任冀钢也围绕该中心开展的儿童收养、福利保障、手术康复、抚育等工作进行了介绍,指出今后要加强对弃儿、遭受家庭暴力儿童的保护。袁芳副会长对弱势儿童的福利保障从立法层面做了发言,介绍了正在审议的《北京市实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重点介绍了残疾人康复和医疗保障问题。
会议不仅介绍了北京、上海、云南等地的儿童福利经验,还从公安部门、妇联部门、家庭等不同视角剖析了儿童福利制度的现有情况,从医疗、少年司法、儿童维权等领域分析了儿童福利的保障和挑战,从研究和实务工作角度,提出了儿童福利制度的难点问题和科学建议。
新华社、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报、检察日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关于作者